小时候,男孩子尿尿时,
总喜欢来一句:不许看哈,
看了长挑sher。
这个四川话的挑sher,在医学上被称为麦粒肿,又称针眼、睑腺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不舒服又影响美观,难怪被小孩子奉为戏谑经典。
《河北中药手册》载,治麦粒肿:秦皮9g,大黄6g。水煎服。孕妇忌服。
此方两味药皆苦寒,且均可上治眼疾,尤以秦皮治眼疾之效,更为人知。
比如治红眼及眼睛长疮:秦皮一大两。以清水一大升于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顿饭以上的功夫,看青绿色出,即以筷子头缠丝绵,点下汁水,仰卧点所患眼中,先从内眼角满眼点,微痛不怕,约莫三、五顿饭的功夫,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顿饭功夫以上的(这叙述,算下来是一日点两次),不过两日便好。忌醋、萝卜。(《近效方》)
但如果仅以秦皮治眼疾,就太浪费了。
《本草纲目》曰:“秦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
这个被李时珍大加夸赞的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因陕西所产尤多,故名秦皮。
以干燥枝皮或干皮入药,皮主收涩,故收涩止痢,又枝皮升清,在春秋季采收,接收了天地之寒气,可平喘止咳、清热燥湿。
加之它既归肝、胆经,又归大肠经,甚至肾经,故上行可治肝经风热导致的目赤眼痛、隐涩难开等,下可涩肠止泻,治热毒泻痢、带下阴痒、精少等。
《本草汇言》说: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
经典方剂:白头翁汤(《伤寒论》)
治热痢下重,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汉代一两为15.6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开,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秦皮与白头翁配伍,为传统治疗热痢里急后重的中医经方。现代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结肠炎及急性盆腔炎等。
秦皮性味苦寒,主气分之痛,善清大肠之热,并能燥湿止痢。白头翁苦寒入大肠,清热邪,解火毒,善能清除肠胃热毒而长于凉血止痢,为治热毒下痢便脓血之要药。
二药配对,一个治气,一个治血,相辅相成,具有较好的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作用,治痢之效尤为显著。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下焦湿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泄火解毒、清肠止痢,对湿热病、细菌性痢疾效果很好。
四药合用,共达治病功效。
此方如果变量,将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各用9g。不仅泄热止脱,而且益肾有子。《本草纲目》说这是由于秦皮涩而补,可治男子少精。《本草求真》说这是由于秦皮涩肾气。其实黄柏也同样涩肾气,难怪能迎接宝宝呢!
另外,如果将白头翁汤去白头翁,加甘草和五倍子,则为载于《杨氏家藏方》的光明散。
光明散,仅看方名,便知是治眼良方。可治肝经风热,导致目赤睛痛、隐涩难开,长时间不好。
组成:秦皮(去粗皮)、黄柏(去粗皮)、黄连(去须)、甘草(生用)、五倍子各9g
每用一大匙,水一中碗,入砂糖一弹子大,同煎至八分,绵滤令净,乘热洗至冷,以口中苦为标准,药冷再暖再次洗。
方中五倍子性味酸,平入肺、胃、大肠经。煎汤洗眼目,肿消痛亦止,专为收敛之剂。
如何辨别肝经风热导致目赤眼痛呢?《张氏医通》载:“目赤有三:一为风助火郁于上;二为火盛;三为燥邪伤肝。”
一般因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
肝热上攻者,多见眼白红赤。
肝肺阴虚者,多见眼白淡红,视物昏朦。
宜结合眼部及全身病情辨证论治。
其它配伍:
1、治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2、治腹泻:秦皮9g。水煎加红糖,分服。(《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妇人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秦皮90g,丹皮60g,当归身30g。全部酒洗,炒研为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开水下。(《本草汇言》)
4、治小儿惊痫发热及变蒸发热:秦皮、茯苓各3g,甘草五分,灯心20根。水煎服。(《儿科撮要》)
5、治急性肝炎:秦皮9g茵陈、蒲公英各30g黄柏9g大黄9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一个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中提到的方药,宜根据爱好者情况辨证加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