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is,DKA)是常见的、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糖尿病酮症(diabeticketosis)。DKA常发生于1型糖尿病(T1DM)。
年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T1DM患者DKA的发生率为8次/人年。广东省调查显示,T1DM患者的DKA发生率达26.4次/人年。近20%的T1DM曾经历高血糖和DKA。2型糖尿病(T2DM)常在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胃肠疾病、卒中、心肌梗死、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诱因下发生DKA。美国人群妊娠合并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中DKA发生率为0.5%~3.0%。以下结合1例DKA患者的诊治经过,对DKA的诊治进行分析与总结。
患者男,51岁。年2月26日17:30由急诊科转入,入院前1周受凉后出现咽痛、流涕,偶咳,未诊治。1d前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测静脉随机血糖36.8mmol/L,尿糖4+,尿酮4+,血pH值7.。以"DKA、糖尿病待分型"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舌干,津液少,神清合作。皮肤弹性差,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静脉血糖36.8mmol/L,血钾5.82mmol/L,肌酐μmol/L。尿糖4+,尿酮4+,血pH7.。血白细胞10.58×/L,中性0.。诊断:DKA;糖尿病待分型;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给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护,开通两条静脉通路积极补液治疗,胰岛素按照0.1U·kg-1·h-1静脉维持治疗,抗感染。治疗期间血糖波动于7~15mmol/L。2月27日7:30复查血pH7.35。血钾4.43mmol/L,肌酐μmol/L。尿糖4+,尿酮-,入院14h静脉输液量为ml,口服补液量为ml,尿量ml。2月27日24h静脉补液ml,补钾4.5g。口服补液量为ml,之后继续补液至3月1日尿酮转阴,血钾正常,胰岛素及C肽水平高峰后延,胰岛相关抗体阴性,诊断为T2DM,给予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对类似这样的DKA患者,临床中应如何应对?
01DKA的病理生理:
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和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即升糖激素)增加是DKA的重要特征。机体不仅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生成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其在肝脏经β氧化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即为酮体。以上物质均是较强的有机酸,其消耗体内的储备碱,当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即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渗透性利尿带走大量的水分。因酸中毒引起的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使水摄入减少、丢失过多,进一步加重失水。渗透性利尿不仅带走大量的水分,同时也造成钠、钾、氯、钙、镁和磷酸根等多种离子的丢失。体内总钠缺失,由于严重失水,DKA患者可表现为血钠正常、偏高或偏低。由于酸中毒和血液浓缩,治疗前血钾可正常甚至偏高,但是随着脱水、酸中毒的纠正,血钾常明显下降。
02DKA的诱因:
T1DM大多是由于中断胰岛素或胰岛素用量不足。初诊T1DM患者在"蜜月期"里应进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DKA的发生。T2DM多因下列因素诱发DKA:(1)感染:最常见有呼吸道感染如肺炎、肺结核、泌尿系感染、胆囊炎、腹膜炎等。本例患者出现多尿等症状之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2)应激状态: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外伤、烧伤、手术、麻醉、妊娠、分娩及严重的精神刺激等。(3)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库欣病等内分泌疾病,由于分泌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也可能成为DKA诱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易诱发DKA。国内作者对以DKA为首发表现的年轻、超重/肥胖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患者均有糖尿病家族史及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病史。03临床表现:
患者原有的"三多一少"症状加重,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晕。当患者出现酸中毒时,可出现Kussmaul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舌唇呈樱桃红色,两颊潮红。随着病情加重,脱水明显,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数、血压下降,至晚期各种反射消失、嗜睡、甚至昏迷。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应注意与之相鉴别。
04诊断:
对糖尿病患者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加重,出现恶心、呕吐或厌食、纳差、乏力,昏迷、酸中毒、失水、呼吸有酮味、低血压或休克者,应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诊断DKA需符合以下3个条件:高血糖(血糖13.9mmol/L);酮症;酸中毒(pH7.3,HCO3-15mmol/L)。05鉴别诊断:
首先,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鉴别,如饥饿性酮症,饥饿不易引起酮症,但是在孕妇当中易发生,因孕妇易出现饥饿状态,应注意鉴别。其次,乙醇性酮症酸中毒,有饮酒史但血糖不高可以帮助鉴别。另外,糖尿病出现意识障碍还应注意与脑血管意外、尿毒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及乳酸性酸中毒等鉴别。
06治疗:
1补液:DKA存在体内的严重的失水,补液治疗是DKA治疗的首要措施,也是治疗的基础。只有充分补液后使有效血容量恢复,胰岛素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应视患者的脱水程度、年龄、心肺功能来决定补液的量及速度。补液原则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如血糖≥13.9mmol/L,给0.9%生理盐水加入胰岛素补液。如血糖≤13.9mmol/L,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输注(按2~4g葡萄糖氯化钠加1U胰岛素)。在第1个24h输入~ml,严重脱水者可达~ml。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及周围循环状况决定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患者清醒后应鼓励饮水。
2胰岛素治疗: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方案(0.1U·kg-1·h-1),可使血浆胰岛素浓度达mU/L,足够发挥抑制糖原分解、糖异生、脂肪分解的作用,同时尚不足引起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对于脱水较重的DKA患者,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进行补液治疗,另一条给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时3.3~5.6mmol/L为宜。当代谢紊乱纠正,患者能进食时,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
3补钾:由于患者体内缺钾,当患者尿量≥40ml/h,血钾正常或偏低,即可在胰岛素及补液治疗的同时静脉补钾。尿量小于30ml/h或无尿者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和血钾下降时再补充。治疗前血钾增高者暂不补钾,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钾的变化,视情况及时补钾。能进食者,可改为口服补钾,3~6g/d,持续5~7d。
4纠正酸中毒:当pH7.1时,可不必补碱,可随着补液和胰岛素的治疗后酸中毒逐渐得到纠正。当pH7.0或HCO3-10mmol/L时,应少量多次补碱,5%NaHCO~ml,待pH7.2时,可暂停补碱。过快、过多补碱后,血pH上升,细胞内和颅内pH仍低,易发生脑水肿;不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导致组织缺氧;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同时易引起低钙血症。
5控制诱因:积极控制感染、心肌梗死、外科疾患及胃肠疾患等诱因。
6防治并发症:血糖、血钠下降过快以及渗透压快速下降和酸中毒纠正过快可导致脑水肿。故大量补液后出现的意识障碍可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脱水和脑细胞营养治疗。酸中毒和急性应激会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应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尤其对于频繁呕吐者应给予上述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肾衰竭主要因为循环衰竭、酸中毒、低氧血症引起,应积极利尿,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07预防:
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增强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对DKA的认识。患者应加强监测血糖,不要随意中断和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在应激状况下,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避免出现胰岛素的不足。本文来源:中华内科杂志,,56(04):-.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