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经常无故一言不发或少言寡语,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言语障碍。如,儿童在一定场合时讲话,离开这个场合则沉默不语,拒绝讲话,代之以点头、摇头、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有限的单词或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这是一种儿童期的心理障碍,在实际生活中较多的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语言理解水平,有足以进行社会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在某些场合下正常或接近正常讲话的明确证据。第二,具备有效的语言能力,只是根据社会情况不,在语言利用方面有很大差别,即患儿在某些场合能讲话而在另一些场合沉默或接近沉默。第三,不能讲话的表现长期存在,哪些场合不能讲话,哪些场合可以讲话都是固定的、可预测的。患儿所占比例不大,仅占0.2%-1%。此行为一般在3-5岁时发生,有时也可能持续多年,在小学儿童中偶尔会发现,且女孩比男孩多。缄默症的原因除去生理原因外,大多为心因性的原因,如受惊、恐惧、忧郁、压抑、孤独而造成的精神紧张所引起的。
D2儿童孤独症的定义儿童孤独症又叫儿童自闭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精神疾病。发病率在1%~2%,一般起病于2岁半以前,男孩多于女孩。
D3区分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症,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似乎全面“自闭”了,但这种“自闭”的情况与孤独症是有区别的。比如比如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儿童缄默症是指向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并且在儿童中发病较少,发生的年龄偏小,女孩多于男孩。
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1)与人交往和沟通困难。患儿没有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对集体生活环境不适应,平时也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若要找小朋友玩,要么突然拍一下他的肩膀,要么揪他或搂抱他一下,然后就走开了,好像拍人、揪人、抱人不是为了与人联系,而仅仅只是一个个动作。
(2)言语和语言障碍,这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突出症状。大多数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平时言语较少,显得很安静;有的即使会说,也不愿意说,常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以致被误认为是哑巴,严重的患儿几终生不语;有的虽然在说话,声音极小,很难清楚;有的自言语重复一些单调而意义的话,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维持与别入的谈话,即使在说,所讲内容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也不符,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在听;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使用颠倒,常用错的代词是“你”、“浅”“他(她)”。有的患儿时常尖叫,这种情况持续到5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适应新环境困难、患儿常常在较长的时间里只专注于某一种或几种游戏,如单调地摆放积木、玩一辆小汽车等,强烈要求保持环境的现状,不肯改变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多数患儿还表现出一种无目的的重复行为,如单调地反复拍手、蹦跳,在房间里长时地来回跑,在楼梯上不停地上上下下,任何人不得阻止或妨碍。另外,多数患儿智力迟钝,少数患儿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患儿智力活动在某一方面出奇的好。大多是记忆力尤其是机械记忆力好,如对日期、数字、诗歌、识字、人名、路线等记忆特别好,以致在较小年龄阶段被误认为是超常儿童。
多动症、缄默症等都是很常见的疾病,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孤独症。因此,当我们看到有这些表现的孩子,不要轻易就下结论,而要进行专业评估与观察。很多时候孩子是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异常情绪以及焦虑状态的,在没有准确结果之前,家长更应该保持平和的心理,不要给孩子带来负面消极影响。参考文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傅宏
排版:田雨鑫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