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白色糠疹玫瑰糠疹红皮病

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诊断银屑病的重要特征,称为三联征。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从发生到最后消退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

病因

寻常型银屑病病因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

2.免疫因素

近年来多已认为银屑病是免疫或炎症介导的疾病。

3.感染因素

研究证实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病毒感染与银屑病发病是否相关尚未明确。

4.内分泌因素

妊娠可使皮损消失或减轻,也可使皮损加重。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对该病的影响不明显。

5.精神因素

患者可以出现神经精神改变,且这些改变可以加重已有皮损。

6.生活习惯、药物因素、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受潮、感染、饮酒、服药及精神紧张是诱发银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有β1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锂盐、抗疟药、四环素、钙通道阻滞剂、二甲双胍、干扰素α等。环境因素与发病年龄有关,且季节、气候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复发方面有影响。

临床表现

1.皮疹特点

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诊断银屑病的重要特征,称为三联征。皮损形态: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环状、带状、泛发性、脂溢性皮炎样、湿疹样、蛎壳状、扁平苔藓样、慢性肥厚性、疣状等。

2.好发部位

头皮、四肢伸侧多见,对称分布;指(趾)甲和黏膜亦可被侵,少数可见于腋窝及腹股沟等皱襞部,掌跖很少发生。

3.病程

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为冬重夏轻,少数患者夏重冬轻。病程一般分三期:①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炎症明显,痒感显著,皮肤敏感性增高,可出现同形反应;②静止期无新疹,旧疹不退;③退行期炎症消退,鳞屑减少,皮疹缩小变平,周围出现浅色晕,最后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

白色糠疹

本病又称单纯糠疹或面部干性糠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色素减退斑,组织病理示黑素细胞减少。易发生于皮肤较黑或有异位性素质的人。

病理

组织病理表现为亚急性海绵状皮炎,且表皮内黑素细胞减少。

白色糠疹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也见于青壮年,皮肤较黑者多见。典型皮损为边缘模糊的圆形或卵圆形淡红色斑,直径0.5~2.0厘米或更大。数周后淡红斑逐渐转变为淡白斑,其上覆盖少许糠状鳞屑。皮损数目不定,主要分布在面部,偶尔亦见于身体其他部位。无自觉症状,或有瘙痒、烧灼感。病程长短不一,夏季加重,但均可自然消退。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糖状鳞屑,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续6~8周而自愈。但也有经久不愈的情况,由于很多玫瑰糠疹患者延误治疗后容易遗留色素沉着。应及早治疗。

病因

尚未明确。因为本病有季节性发作,皮疹有自限性,很少复发,初起为前驱斑,又未发现任何确定的变态反应性的物质引起本病,因此多数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研究结果提示玫瑰糖疹的发病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此外,真菌、细菌感染或螺旋体等其他微生物的病源说法也未被证实。也有人认为是某种感染的一种过敏反应或胃肠中毒的皮肤表现。

玫瑰糠疹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发。初起损害是在躯干或四肢出现直径1~3cm大小的玫瑰色淡红斑,有细薄的鳞屑,称为前驱斑,数目为1~3个。1~2周以后躯干与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常对称分布。开始于躯干,以后逐渐发展至四肢。斑片大小不一,可直径0.2~1cm大小,常呈椭圆形,斑片中间有细碎的鳞屑,而四周圈状边缘上有一层游离缘向内的薄弱鳞屑,斑片的长轴与肋骨或皮纹平行。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患者的皮损仅限于头颈部或四肢部位发生。

有少数患者开始皮损为红色丘疹,可互相融合成斑片,这类患者常有剧痒,称为丘疹型玫瑰糠疹。

另有一类患者,发病急骤,无前驱斑,多在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出现大片红色斑片或斑丘疹,有剧痒,损害迅速扩至躯干与四肢,这些损害渐渐在中央部位出现结痂性损害,痂皮脱落而呈玫瑰糖疹样皮损,这类患者可能是自身敏感性反应所引起,故称之为玫瑰型自身敏感性皮炎。

红皮病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红皮病与剥脱性皮炎为同一种疾病,前者以广泛的红斑浸润伴有糠秕状脱屑为特征,而后者存在广泛性水肿性红斑,伴有大量脱屑。皮肤受累面积≥90%是诊断本病的先决条件。

病因

常见原因可能是:

1.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毛发红糠疹、扁平苔藓等恶化而引起。

2.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如蕈样肉芽肿﹑霍奇金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可发生红皮病﹐预后严重。

3.药物过敏所致。

4.其他原因,包括落叶型天疱疮、挪威疥、皮肌炎或结节病等。

5.原因不明者。

红皮病临床表现

根据起病和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红皮病。

由药物变态反应致病者多为急性,病情较重。初发皮疹可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迅速扩展﹑融合并延及全身﹐形成剥脱性皮炎。

红皮病的典型表现是全身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浸润、肿胀、脱屑,皮损受累面积达到整个皮肤的90%以上,但是红皮病不仅仅表现在皮肤、黏膜和皮肤附属器,淋巴结甚至内脏均有受累

1.黏膜症状

较为明显,可出现眼结合膜炎、眼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口腔红肿、溃疡、疼痛,吞咽时症状加重。女阴、尿道、肛门部位的黏膜常常糜烂,有分泌物。

2.皮肤附属器

毛发脱落,轻者毛发稀疏,重者可致广泛大量脱落。病情越重,毛发脱落越明显,病情恢复后,毛发可以再生。指(趾)甲可以出现萎缩、浑浊、凹陷等,尤其以银屑病性红皮病所致甲改变最明显。

3.淋巴结肿大

2/3红皮病患者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其中以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受累机会最多,颈部次之。

4.肝脾肿大

1/3到2/3的患者伴有肝脾肿大。药物过敏和淋巴瘤所致的红皮病,肝脾肿大的机会较多。若有明显的肝脾肿大,应考虑恶性淋巴瘤。

5.体温升高

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红皮病患者由于毒素被吸收和皮肤散热机能失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8℃~39℃。如果高热,中毒症状明显,应考虑并发感染。

6.血液动力学改变

红皮病患者可出现颈静脉压升高,肝脏肿大,下肢凹陷性水肿,心率增快等。这些症状随皮肤病变恶化而加重,随皮肤症状好转而减轻。若是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心脏功能较差,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致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

7.内分泌改变

有少数男性患者可出现乳房女性化,睾丸萎缩,精虫减少。女性可致月经失调,乳房组织增生,并伴有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异常。

扁平苔藓

本病是一种不明原因引起的累及皮肤、毛囊、甲、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中年人,特征性皮疹表现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和斑块,好发于手腕、前臂、下肢远端和骶骨前区,患者自觉瘙痒。部分患者皮疹与口服药物有关,如ACEI、噻嗪类利尿剂、抗疟药等。临床上本病包括很多类型,如线状、环形、肥厚性、萎缩性、大炮行、色素性、光线性、和毛发扁平苔藓等。组织学表现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真皮浅中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临床表现

本病表现为小的、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光泽,可见白色网状条纹(Wickham纹),皮疹多分布于手腕和前臂的屈侧,手背、前臂、颈部、骶尾部,可于搔抓部位形成线状分布的新发皮疹(同形反应)。患者自觉瘙痒,皮疹可于数月至数年后消退,部分遗留色素沉着斑。扁平苔藓可累及黏膜部位,最常发生于口腔,表现为双颊黏膜为重的白色网状细纹,也可出现糜烂、溃疡、大疱,伴有烧灼感。部分患者可发生甲扁平苔藓,表现为甲板增厚、粗糙、凹凸不平,也可出现萎缩,特征性的表现为甲翼状胬肉——甲板消失,甲小皮向前覆盖甲床。

扁平苔藓检查

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不规则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不同亚型的扁平苔藓除上述改变外,还有各自的特征性改变。

线状苔癣

线状苔藓是一种以线状排列的多角形丘疹为典型皮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线状苔藓临床表现

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女孩多见,成人偶见。多突然发病。初发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扁平丘疹,淡红色或皮色,上覆少量鳞屑,皮损增多后可形成1~3cm宽的条带沿肢体长轴呈线状排列,条带可呈延续性或中途断开,躯干亦可发疹,偶见于面部,常单侧发生;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皮损延及指、趾时可累及指甲,出现甲板变薄、甲纵嵴、分裂、甲床角化过度。多数患者数月后皮损自行消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lgemnonwoven.com/gybyw/8376.html


当前时间: